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,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,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,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,专区无码中文免费视频

文學資訊 | 曾紀鑫著《從汴京到趙家堡》:探幽發(fā)微,解讀歷史

信息來源:  時間:2024-03-19 08:55:32

《從汴京到趙家堡》

曾紀鑫 著

云南人民出版社

2023年12月


內(nèi)容簡介

歷史雖然是已經(jīng)發(fā)生過的往事,但其積淀的成果是文化,無時無刻不作用于生活在今天的我們,可以毫不夸張地說,歷史是今天所有問題的謎底。


《從汴京到趙家堡》一書所收篇章,無論寫人,如韓愈、趙匡胤、朱熹、曾國藩、嚴復、、路易·艾黎等;還是敘事記物,如宋朝興衰、嵩陽書院、滿清“剃發(fā)令”、中法馬江海戰(zhàn)、辛亥革命等,所涉及的內(nèi)容,都在某一時空,產(chǎn)生過深刻的影響。歷史猶如聚變、裂變的“核能”,不因其消耗而衰減,隨著時間的推移、人口的增多、空間的擴展,作用會越來越大。作者不斷挖掘、追尋、反思,盡可能地探究那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歷史價值、發(fā)展規(guī)律、現(xiàn)實意義及未來走向。


作者簡介

曾紀鑫,一級作家,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福建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,廈門市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。中國當代文化散文代表性作家之一,享有實力派作家、學者型作家之稱。出版專著三十多部,主要有文化歷史散文《千秋家國夢》《歷史的刀鋒》《千古大變局》,長篇小說《楚莊紀事》《風流的駝哥》,人物傳記《晚明風骨·袁宏道傳》《抗倭名將俞大猷》等。作品進入全國熱書排行榜,被報刊、圖書廣為選載、連載并入選《大學語文》教材,全國媒體廣泛關注、評論,相關研究有《被照亮的歷史·曾紀鑫歷史文化散文研究(1999-2020)》《荊楚情懷與現(xiàn)代精神·曾紀鑫作品研究》《我們活在歷史中·曾紀鑫創(chuàng)作論》等五部論著、評論集出版。



  附 

《從汴京到趙家堡》目錄


韓愈被貶潮州

從汴京到趙家堡——一個王朝的興盛與衰亡

影響中國文化的講學之地

朱熹的首仕與歸宿

布衣上疏可回天

曾國藩的功名與修煉

從剃頭到理發(fā)

嚴復的起點與歸宿

蹣跚的步履

辛亥首義

蕭紅的漂泊與根脈

路易·艾黎的中國情結(jié)

沙縣,不止有小吃

文學載體變遷芻談

跋:歷史活在今天



原文選讀

從剃頭到理發(fā)


古時漢人受儒家思想影響,認為身體發(fā)膚,受之父母,如果輕易損傷改變,就是對長輩的大不敬,是輕上、違上、反上,因此,也就沒有剃頭、理發(fā)之說。于是,孩童披著頭發(fā),蓋著頸項,垂到肩背;及至成年,便綰了盤在頭頂,稱作“總發(fā)為髻”;無論男女,皆蓄長發(fā),盤一發(fā)髻,高高地聳在頭頂,不同的是盤發(fā)的方式有別。


其實,到了漢代,就有了以理發(fā)為職業(yè)的工匠;“理發(fā)”一詞,最早也出現(xiàn)在了宋代的文獻之中;不過,那時的理發(fā),只是梳梳頭,刮刮臉,修修面,剪剪胡須,一般稱為“篦頭”,給長長的頭發(fā)做做“清潔衛(wèi)生”而已。


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理發(fā),緣于清朝的剃頭。


清朝由居于東北的滿人建立。東北一年四季,約有一半時間處于冰天雪地的嚴寒時節(jié)。受自然環(huán)境的制約與影響,滿人種田的少,多以狩獵為生。他們常年騎在馬上飛奔,要是留著長長的頭發(fā),疾風勁吹,長頭飄拂,不僅遮住目光,還遮住手腳,相當?shù)K事,只有剃掉。怎么個剃法?將腦袋前面及周圍的頭發(fā)全部剃去,刮成半個光頭,只在中間留一撮頂發(fā),再把頂發(fā)編成一條長長的辮子,垂在腦袋后面。何以要留一撮頂發(fā)編成長辮?據(jù)說是先人傳下的一種原始崇拜。滿人一輩子在馬背上生活,馬就是他們的依靠,他們的命根,他們的圖騰,他們信任馬,視馬為神靈,所以就把頭頂那撮關鍵的毛發(fā)編成了一根馬尾似的辮子。


漢族征服、統(tǒng)治滿人時,尊重他們剃發(fā)留辮的習俗,并不強迫他們跟漢人一樣蓄發(fā)總髻??蓾M人進入山海關統(tǒng)治中原,就沒有這樣的氣度了。清兵占領北京第二天,立馬頒布一條剃發(fā)令,規(guī)定所有漢人,不論官員軍人,還是普通百姓,統(tǒng)統(tǒng)剃發(fā)留辮,若有不從,按逆賊處理。


剃發(fā)令頒布后,遭到了漢人的強烈不滿與反抗。清廷剛剛?cè)腙P,政權(quán)不穩(wěn),為籠絡人心,不得收回成命,允許漢人照舊束發(fā)。


可不到一年,當清軍進入江南后,清廷又再次頒發(fā)了剃發(fā)令。此種反復,很大程度上與一位名叫孫之獬的漢人有關。


孫之獬,山東淄川人,中過進士,做過二十二年明朝大臣,官至侍講。按說明朝有恩于他,可清兵剛進北京,他就俯首乞降,改換門庭,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。滿清皇帝上朝時,臣子分列兩排,一邊是滿人,一邊是投降了的漢人。一朝天子一朝臣,投降也就罷了,可孫之獬偏偏學滿人模樣,將腦袋四周的頭發(fā)剃了,頂發(fā)編了一根辮子拖著,還穿著滿族官員的服裝上朝。那些投降了的漢人大臣,大多出于無奈,心里本來就羞著惱著,一見孫之獬這副模樣,便不愿接納,一個勁地將他往對面的滿人班那邊趕。孫之獬并非滿人,滿人班自然不肯收留他。于是,他又厚著臉皮回到漢人班。漢人班的大臣說你這副打扮,分明是一個滿人嘛,怎么能往漢人班站呢?硬是不讓躋身其中,弄得他灰頭土臉,左右為難,丟盡了臉面。


受了羞辱的孫之獬回到家中,氣得幾天幾夜睡不著覺,為了討好主子,報復漢人班,索性寫了一篇上書,奏請皇上下令漢人一律剃發(fā)留辮。他在奏章中寫道:“陛下平定中國,萬事鼎新,而衣冠束發(fā)之制,獨存漢舊,此乃陛下之從漢舊,而非漢舊之從陛下,難言平定,難言臣服也?!?/span>


孫之獬的馬屁正好拍在點子上,順治帝福臨一見上奏,大筆一揮,當即再行頒布一道剃發(fā)令,并限定剃發(fā)留辮的嚴格時間,京城內(nèi)外,十天為限;其他各省自詔令到達之日起,也是十日期限;若有遲緩不從者,格殺勿論。


沒想到這新的剃發(fā)令一頒布,全國上下,頓時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抗大潮。


清朝要漢人剃發(fā),喊出的口號是“留頭不留發(fā),留發(fā)不留頭”,他們將漢人的剃發(fā)看成是一種標志,剃發(fā)就是歸順,可以看作滿清的順民;不剃就懷有二心,便是叛賊,是逆民。要么剃發(fā),要么丟頭,當時的漢人,只能擇其一種。


漢人得知剃頭令的消息,又驚又恐。敬祖先,守孝道,是漢人千百年始終不渝的傳統(tǒng);而儒家更是作為一種不是宗教的宗教深深植根于傳統(tǒng)文化之中,受之于父母的身體發(fā)膚,豈可輕易損毀?于是,他們怎么也不愿像滿人那樣剃發(fā)留辮。不剃發(fā),就要砍頭。反正要砍頭,不如起來反抗,在天地間留下一股英氣,于是紛紛發(fā)誓道:“寧為束發(fā)鬼,不作剃頭人!”一時間,到處都是反抗的呼聲與行動。清廷趕緊派兵鎮(zhèn)壓,凡不愿剃頭者,當即砍下腦袋。清兵殺了無數(shù)漢人,其中最為悲慘的,當數(shù)“江陰十日”。江陰民眾為了保住頭發(fā)起兵反抗,清軍將江陰城圍得鐵桶一般天天攻打。江陰義兵日夜堅守,殺死敵人七萬五千多名。而清兵越圍越多,八十一天后,城池終被攻破。清兵涌入江陰城中,舉起屠刀瘋狂報復,殺了整整十天,全城僅五十三名老幼幸免,十七萬多名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被殺。加上守城戰(zhàn)死的六萬七千烈士,共有近二十四萬漢人遇難。清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,除“江陰十日”外,還有“嘉定三屠”等。


反對剃發(fā)令的起義,在全國各地持續(xù)了三十七年。最值得一提的是順治四年(1647年)爆發(fā)在孫之獬故鄉(xiāng)山東淄川的農(nóng)民起義。義軍攻入淄川城,適逢孫之獬回家省親,因此,本想衣錦還鄉(xiāng)的他,卻成了義軍的俘虜與“戰(zhàn)利品”。他們將孫之獬五花大綁游街示眾,然后在他那剃得青光發(fā)亮的腦袋上用錐子鉆了一個洞,插上一撮頭發(fā)為之“復發(fā)”。想到清朝皇帝再次頒布的剃頭令因他而起,不禁痛恨萬分,最后用刀將他劈成八塊。


清廷歷經(jīng)長達三十七年的殘酷鎮(zhèn)壓,表面的反抗是沒有了,漢人不得不奉行剃發(fā)令,腦后留一條狗尾似的辮子,可內(nèi)心仍然不服。前明遺老雪庵和尚所作《剃頭歌》,內(nèi)里便透著一種無奈、不滿與嘲諷:“聞道頭須剃,而今盡剃頭。有頭皆可剃,不剃不成頭。頭自由他剃,頭還是我頭。試看剃頭者,人亦剃其頭?!泵耖g一直流傳這樣一首俗謠:“正月不剃頭,剃頭死己舅。”農(nóng)歷正月是不興剃頭的,剃頭會犯忌——自己的舅舅會因此而死去。正月剃頭,跟舅舅有什么關聯(lián)?“死舅”,乃“思舊”諧音。正月是一年的開始,一年之始不剃頭,為的是思舊。思什么舊?當然是思念過去的明朝,思念漢人千百年來總發(fā)為髻的傳統(tǒng)。


不管怎么說,只因清朝剃頭令的頒發(fā),才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(yè)——剃頭。


剛開始,剃頭師傅在街道、路口、村頭搭個簡易棚子,表示那是理發(fā)店。棚子旁豎一根旗桿,上面懸掛清朝皇帝頒布的“剃頭令”,還掛一顆血淋淋、肉糊糊的死人腦袋。意思自然是再明白不過的了,有誰膽敢不遵皇上圣旨,旗桿上的人頭就是下場。


日子一長,剃頭成了習慣,旗桿就不掛皇上的圣旨昭示眾人,也不必掛人頭威脅百姓了。但旗桿總得豎,豎起的旗桿不能像個光桿司令,得掛點什么東西才像樣。于是,圣旨與人頭換成了毛巾與蕩刀布。


慢慢的,剃頭匠多了,相互競爭起來,為方便民眾,他們開始主動上門服務,由固定變?yōu)榱鲃?。剃頭之前,首先得用熱水洗頭,便準備了一副剃頭挑子,一頭是燒著炭火的鐵罐,鐵罐上放一個洗頭的銅盆,銅盆里面的水燒得熱氣騰騰,外面安一副木板做成的套筒,旁邊豎著木架,架上放有肥皂盒,晾著毛巾,掛著蕩刀布;挑子的另一頭則是長方形的小柜子,上放一個為顧客準備的凳子,下面的抽屜里則備著剃刀、剪子、梳子、篦子等一應的理發(fā)工具。那些以剃發(fā)為生的匠人,便挑著這副家當走村串巷,四處吆喝,招攬生意。


剃頭令由順治皇帝頒布,才有了剃頭這一職業(yè)。剃不剃頭是歸不歸順清朝的一個標志,所以滿清朝廷對剃頭業(yè)、剃頭師傅相當重視,并將過去朝廷稱呼百工技藝的“待詔”這一尊稱賜給剃頭匠。此后,郎中、鐵匠、補鍋匠、木匠等等什么的都不能再稱“待詔”,它成了剃頭師傅的專利。雍正皇帝還特地敕封待詔師傅為“半副鑾駕,小執(zhí)事”,并御筆題贈一副對聯(lián):“做天下頭等事業(yè),用世間頂上功夫。”


人們眼中的剃頭師傅,總是挑著一副擔子走村串巷,總有一頭放著銅盆,盆里盛著蒸氣騰騰的熱水,于是,民間便有了一條歇后語:待詔師傅的挑子——一頭熱。


可漢人恨清朝,恨剃頭令,老百姓對剃頭這一行當在心底總是瞧不起,將剃刀師傅稱作剃頭匠,看作“下三爛”,除非萬不得已,是不讓自己的子弟學習這門職業(yè)的。


圍繞剃頭、蓄發(fā),漢人有過無數(shù)次規(guī)模不一的暴動。太平天國是清朝近三百年間爆發(fā)的規(guī)模最大的一次農(nóng)民起義,對剃發(fā)令的反抗,也最為強烈。太平軍人人蓄發(fā),清廷便罵他們“長毛”、“發(fā)賊”。他們每攻下一地,發(fā)布的第一道公告就是“蓄發(fā)令”。其大意,是說“剃發(fā)令”讓漢人的腦后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,把人變成了畜牲,“蓄發(fā)令”就是要讓漢人割掉尾巴,由畜牲重新變成人?!靶畎l(fā)令”跟“剃發(fā)令”一樣嚴厲,若有違犯不剪長辮不蓄頭發(fā)者,格殺勿論。因此,太平軍打到哪里,哪里的辮子就割下一地。有些漢人因為頭上長瘡流膿,或是生出虱子之故難以蓄發(fā),這樣的人只要被太平軍抓住,不管三七二十一,照樣斬首。


當年,太平軍與清軍在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蘇一帶展開“拉鋸戰(zhàn)”,有時候太平軍獲勝,有時候則是清兵占上風,老百姓夾在其中,無所適從,苦不堪言。今天太平軍打過來,不蓄發(fā)就要掉腦袋,百姓只得將那根馬尾似的辮子剪掉。剛一剪掉,第二天清兵又攻來了,沒有辮子怎么辦?就為這腦袋上的幾撮毛發(fā),無數(shù)百姓不是被太平軍殺了,就是讓清軍給斬了。


最后一次與頭發(fā)有關的暴動是辛亥革命勝利后的剪辮運動。1911年,漢人終于推翻滿清奪回政權(quán),再也不必留著這條馬尾、豬尾似的長辮了,一時間,漢人揚眉吐氣,將辮子剪得咔嚓直響。但是,不少漢人擔心清兵再打回來,便留了一手,辮子是剪了,可不扔掉,一有風吹草動,就趕緊拿出,重新接在腦后。因為要活命,耍點小聰明,這倒好理解,可讓人不可思議的是,當革命軍前來剪辮時,不少百姓不愿剪,不是假不愿,也不是怕清廷打回來,而是真的不愿剪。究其緣由,他們說剛生下來就留辮,留了一輩子的辮子,要是剪掉,肯定不習慣。這些不肯剪辮的漢人大多有一把年紀了,自己不愿剪,若別人動手,他們就跟當年保護頭發(fā)的漢人一樣,紅著眼睛拼命。


據(jù)有關資料記載,辛亥革命后不肯剪辮,鬧得最兇的是山東昌邑縣。


頗有意味的是,奏請皇帝剃發(fā)的孫之獬是山東人,將他殺死的也是山東人;反抗剃頭令堅持時間最長的是山東人,而抵抗剪辮蓄發(fā)釀成慘案鬧得最兇的也是山東人。


那一年,山東都督特派宣傳員到屬下的昌邑縣宣傳新的政策,勸導民眾剪辮。當?shù)匕傩詹粌H不從,反于當天夜里秘密聯(lián)合,決定以城隍廟的鐘聲為號,舉事反抗。第二清晨,鐘聲一響,無數(shù)百姓敲鑼打鼓,呼朋引伴,高喊“打”“殺”,沖向特派員的臨時居所?;靵y中,暴動者不僅打死包括特派宣傳員在內(nèi)的二十七名無辮者,還將他們的尸體扔上大街,讓野狗搶吃。暴動雖然很快得到平息,但法不責眾,只懲辦了幾個為首的殺人兇手。


辛亥革命不僅革滿人的命,還革皇帝的命。漢人的辮子是剪了,可再也回不到古代皇帝統(tǒng)治下那種“總發(fā)為髻”的裝扮了。辮子剪后自然要蓄發(fā),蓄發(fā)也只能蓄短發(fā)。一個男人如果將頭發(fā)留得長長的,一天到晚在頭上盤來綰去的,不僅浪費時間,也極為不便。于是,都興留短發(fā)。不僅男人蓄短發(fā),一些婦女也時興剪短發(fā)。而留短發(fā)、剪短發(fā)自然就離不開剃頭師傅了。因此,剃發(fā)令雖因清朝退出歷史舞臺而成了一紙廢文,可剃頭業(yè)不僅沒有衰落,反而更加紅火了。


隨著社會的變遷,剃頭這一稱謂也在變化,變?yōu)槔戆l(fā)了。一說剃頭,就會想到清朝的剃頭令,想到慘兮兮的砍腦袋,空中仿佛飄著一股殘酷的血腥味,令人頭皮發(fā)麻。只有叫理發(fā),聽著才舒服——修理頭發(fā),清理頭發(fā),整理頭發(fā),打理頭發(fā)……一個“理”字,盡得其妙,既貼切傳神,又具時代特色。當然,因口語化之故,特別是農(nóng)村一些地方,剃頭、剪頭、推頭與理發(fā)仍交互并用。而對這一職業(yè)的稱謂,也由過去清廷尊稱的待詔,民間的剃頭匠或剃頭師傅,變成了今日的理發(fā)匠、理發(fā)工、理發(fā)師傅或理發(fā)師、美容師等。


從剃頭到理發(fā),當沉重的一頁隨風翻過,人們早就忘了它的內(nèi)涵與過去。表面看來,似乎只剩下“消費”這一滿足自身欲望的現(xiàn)代或后現(xiàn)代經(jīng)濟行為,但從文化積淀的角度而言,透過三百多年與頭發(fā)相關的歷史,其實我們可以或多或少地窺見漢民族的心理壓抑、個性扭曲、自我排解等方面的演變軌跡。


名家點評

浩然正氣貫古今

——讀曾紀鑫新著《從汴京到趙家堡》

張家鴻


曾紀鑫筆下提及的每一個歷史人物,其身上必有可供后人憑吊、追念之處。如果非要在《從汴京到趙家堡》中找尋他們身上的共通點,那就是他們共有一股可貴的浩然之氣。韓愈、岳飛、朱熹、曾國藩、嚴復盡皆如此?!睹献印酚性疲骸捌錇闅庖?,至大至剛,以直養(yǎng)而無害,則塞于天地之間。其為氣也,配義與道;無是,餒也。是集義所生者,非義襲而取之也?!焙喍灾链笾羷偟暮迫恢畾馐且环N需要自覺長期修煉方可擁有的精神特質(zhì)。


年輕的朱熹初到同安任主簿時各種改革雖多有掣肘,然而在教化民眾上還是取得不俗的成效。“同安多山地丘陵,縱橫起伏,河流切割,地形破碎,交通不便,而他在三年多的時間里,幾乎走遍了同安的山山水水、村莊寨堡,留下了六十多處文化遺跡?!敝祆錄]有官員的嬌寵氣,沒有學者的酸腐氣,他的行走是一個充滿責任與正義的地方官對大地的叩問、對民生的體貼。福建平潭島布衣林楊因不滿地方官員對島民的無理盤剝,于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懷揣一紙奏疏,只身踏上赴京之路,以求上達天聽?!八认M煸安杉{疏奏中的建議,開恩于民,又以‘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’的大無畏精神,作了坐牢乃至殺頭的最壞打算?!苯Y(jié)果,他被刑部以抗糧抗稅的罪名,打入大牢一關就是十八年。一介草民的膽識可謂彪炳青史、光耀千秋。


位極人臣的曾國藩骨子里是一個書生,他身上所散發(fā)出的書卷氣,是多數(shù)慣于應酬、習于奉承的官員所不具備的。他規(guī)定自己每日須讀書、寫作、習字,“廿三史每日讀十頁,雖有事不間斷?!敝灰锌臻e,他就讀韓愈、歐陽修等人的文章,為的是養(yǎng)心凝神。于閱讀一事,曾國藩的執(zhí)著又熱忱,既源于興趣也源于堅持。于寫作上,終生國事纏身、俗事隨身的他,留下了一千五百萬字的《曾國藩全集》。他給今人樹立的榜樣,也許更多的是人該如何做學問,如何使自己具備千金不易、萬金難抵的意志力。


書中有地方小官,有布衣百姓,有朝廷重臣,還有改革先驅(qū)、革命志士、文學大家、宋室后裔,曾紀鑫《《從汴京到趙家堡》》中收錄的文章,截取的是古人某段人生經(jīng)歷、某些生平畫面,亦或聚焦人物的某些關鍵事件,它不可能也無須面面俱到。這就有利于作者對人物生平進行重點體察與考量,而不是拉網(wǎng)式的全力搜尋。這種兼顧人物的來路與去處,又能重點刻畫、描摹的書寫,有利于人物從紙頁之中站立起來。獨具個性且神完氣足地站起來。


曾紀鑫不僅關注個體,還關注群體。中法馬尾之戰(zhàn)中的福建海軍將士們在技不如人、勢單力薄且天時地利盡失的情形下,“他們沒有退縮,沒有逃跑,而是有進無退,視死如歸”。作為后來人,曾紀鑫最痛心的不是船廠的被毀,而是七百九十六名將士的以身殉國。這個打了敗仗的群體,比許多的成功者留下更豐厚的精神財富,也就因此更具有被追念的意義和價值。是否具備浩然之氣,與成敗與否并無必然關系。多少悲劇英雄的一生作為,在今人看來依然可歌可泣!


只要有人類的繁衍不絕,歷史就不會有完結(jié)的一天,歷史之河就會時而浩浩蕩蕩,時而無聲無息地流淌下去。任何人都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員,或推動、或阻礙,或沉浸、或疏離,或被迫裹挾而載沉載浮,或主動參與而時悲時喜。人在歷史情境中有幾種遭遇,歷史的走向就會有多少種決定因素。所以說,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角色,都不可避免地呈現(xiàn)出大歷史的某些特質(zhì)、側(cè)面、影像。至今依然被掛在嘴邊的“當年”就是活生生的歷史?!斑^去其實并沒有真的過去,過去就活在今天?!泵绹≌f家威廉???思{如是說。今日之所以成為今日,皆源于持續(xù)成百上千年的堆積、攢聚。歷史是前因,今日是后果。所以,歷史看似逝去,實則依然對今日產(chǎn)生巨大的影響。


如果沒有當年韓愈貶至潮州半年,今日的潮州哪來的韓江、韓山、韓文公祠,哪來的關于韓愈的大量民間傳說?活著的歷史背后往往站立著一群人物。比如趙匡胤黃袍加身,后周改元為宋朝時;比如太平天國起義后,湘軍與之互相廝殺時;比如滿清入關,下令留頭不留發(fā)時;比如中法馬尾海戰(zhàn),福建海軍毀于一旦時……這些隱身于歷史關鍵階段背后的人物,要么蠅營狗茍、忍辱偷生,要么正氣長存、凜凜猶生。這些雖死猶生,至今在我們眼前、心中躍動不已的人物,可以算是歷史之光。從某種程度上講,如果沒有至今活在人們心中的人物,歷史大概也是一片死灰,永無復燃之可能,誠如文天祥那膾炙人口的詩句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


這一段段歷史,這一個個人物,至今依然活在人們心中。除卻不可抹去的古今傳承,不可忽略的人性沿襲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像嚴復、曾國藩、朱熹那種不斷向外突圍、向內(nèi)掘進的意志力。歷史延宕流徙至今,時代背景已大大不同,但人心之進取、人性之良善古今是一致的,這正是今日探究歷史的現(xiàn)代意義。曾紀鑫讀史、說史、論史的著作一部又一部,至今已經(jīng)蔚為大觀。我持續(xù)讀之已有多年,身為他眾多讀者中的一員,我總能從他的作品中,從他筆下的歷史人物中得到莫大的鼓舞,這也是對其作品津津樂道的原因之一。


讀曾紀鑫的作品,讀者可以借機對自己的位置有清醒的認識,并明白如何自處于現(xiàn)代人群之中。把微末的個體安放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,個體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。然而若無無數(shù)的個體集合、積聚,歷史就是空洞、虛無的。到底該如何自處?不妄自尊大,成為英雄人物或偉大人物,既需要自身艱苦卓絕的努力,也需要時代、際遇、運氣的成全。不妄自菲薄,每個人都有獨屬于他的天賦與運氣,把身邊的小事做好,把應盡的責任完成,就等于成全了更好的自我。關乎個人的事功是局限于現(xiàn)世的,關乎民眾與國家的事功卻是可以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,并讓有心之人終生難忘的。


《廈門文學》投稿郵箱:

xmwenxue@126.com

xmwx666@126.com



(來源:廈門文學院)

本網(wǎng)站由 廈門市文學藝術(shù)界聯(lián)合會 版權(quán)所有 郵 編:361005
本網(wǎng)站由廈門網(wǎng)制作 閩ICP備:16016276號-1 閩公網(wǎng)安備 35020302002011號